大敌当前之时,这些各地聚集来的兵将还能同仇敌忾,一口气缓过来,各种矛盾就再也掩盖不住。原泰在西北呼风唤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老子,而他本身的职位并不高。到了这里,没有了他一手调教出来的西北军,周围受他节制的全是职位跟他不相上下甚至更高的将领,那些人心里就有些不服。
尤其原泰凶悍的打发,放着更安全的城头不去守着,偏要逼着大家出城与西南武家军近身肉搏拿命拼,这不是傻吗!这不是拿大家的命去讨好上官给京城那些不懂装懂的文官看吗!虽然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西南军退后数里,并抢回了一些地盘,可是将士们的损耗也大啊!没了兵,光杆的将有什么意思!
有人也提出了不同意见,但原泰自负惯了,根本不听,反而指责说话之人畏敌怯战,要军法处置,多亏众将求情才得以幸免于难,但那将领被禁止参与议会。
众将对原泰不满,原泰也憋了一肚子气,他要打败西南军,打败刘铮,偏手上这些人一个个大爷似的不听调遣。他想他的西北军,送了信要他们过来但迟迟没有回音。在众将面前装的强硬,实则心里发虚,唯恐众人一起给他撂挑子。他不得不做出一些成绩来获得京城方面的支持,去争取一些无足轻重的县城。
众将领跟刘铮无仇,在他们看来,都是刘家的,谁来当皇上都一样,且都是大梁人,不去打北历而在这里自相残杀,怎么想怎么愚蠢!偏对方主帅武承,交过几次手后就避敌锋芒不再应战,反而叫手下士兵们“放风筝”,一个个风筝飞进城中飘落,上面都写满了反语,直说刘庆得位不正。先是后孕者先产子,后有先帝莫名其妙暴毙,巧合太多就不是巧合了。号召大家化干戈为玉帛,尽快扶立明主,统一大梁,合力抗北!城中稍稍上点年纪的百姓都知道这些事,此时谈论起来津津乐道,仿佛谁来做皇帝他们的意见至关重要一般。
捡到风筝的将士们自然也不少,嘴上不说,心里免不了嘀咕。于是就有两位将领有了反意,觉得这仗打的没意思。加上对原泰的不满,于是趁夜带兵出城,投奔武承去了。
原泰次日得知此事,怒急大骂,骂过之后细思量,怕这两人将城中情况都告诉了武承,赶紧调整防守重点。此外又担心还有人会与他们里应外合,将那两人交好的几名将领都监视起来,一时有些草木皆兵,搞的人心惶惶,更加深了众将不满。
武承感到火候到了,在一个阴雨连绵的清晨突然开始攻城,鼓声激昂,将士们奋不顾身,一架架云梯贴上城头,守城战士们慌乱的对着攀爬上来的士兵又是刺又是砍,数不清的伤者嚎叫着跌了下来,但也有少数人冲了上去,随着战事的进展,攀上城头的战士越来越多!武承又派那两名投奔过来的将领在下面喊话,叫大家开城投降,保证不杀一人,留待有用之身,北上抗击北历恶敌。
这一招很管用,城门被从里面打开了。被原泰怀疑监视的几名将领,杀了监事之人,带队开城门来了……
城破,百姓们恐慌了很短的一段时间,西南军一进城便走街串巷,大声喊着相王定下的“扰民者死”“拨乱反正,共御外敌”等口号,门窗紧闭的百姓们只听到密集的脚步声,嘹亮的口号声,确实没有人持刀破门而入,慢慢的自己都把门打开了。
原泰被几名西北带来的亲信护着,一路杀出重围,武承派了次子武宣带人追击,武宣年纪虽轻,确是将门虎子,有勇有谋。识破了原泰故意留下的几处障眼法,最后乱箭将他们射杀。
这是江陵和京城之间的最大城池,城破,京城近在眼前。
武承一面收拢城中残兵,商议一番后,将他们尽数派往北方支援萧穆;一面给刘铮送信,时机已到,报仇雪恨的时刻到了。
刘铮收到消息,马上开始安排人手准备上路。一阵忙乱的吩咐之后,众将都得令出门,只剩下他一人,能做的都做了,等待让人空虚。此时,还有什么要做的,还有什么人要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