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e小说网 >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 > 第一百八十六节 北京之战

第一百八十六节 北京之战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周琅没有封堵城西,探马还是布置的,他们抓回来了几个百姓,看模样不像是穷人,虽然穿着破衣烂衫,可一个个都富态的很。

审问之后才知道,这些人确实是北京的富商,而不是穷人。周琅这才知道,清军并没有放开城门让百姓出城逃亡,他们是买通了守城的八旗兵私放他们出城的。他们说城里明码标价,一百两就可以买到一张出城票,有人专门办理这项业务,给了钱,他有办法带人出城。

这群八旗大爷,生意做的倒是不错。

嘉庆没有让百姓出城,说明两个原因,有可能是北京城存粮真的很多,嘉庆有恃无恐,不担心饥民动乱,也有可能是打算最后关头驱百姓守城,这两个结果那个对周琅来说都不是好事。

询问过富商城里的情况,对方表示全城戒严,问他粮价问题,他说官府查封了所有的粮商,现在一律平价买卖,按人按天买粮,倒也勉强能吃饱。

从富商身上问不出太多东西,周琅就直接把他放了。

之后几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城,大多是富裕阶层,老百姓可买不起出城票。

战局陷入僵持。

这是一种双方互相的焦虑。

正所谓关心则乱,正因为关心,反而双方都理不清头绪。

周琅四处寻找北京城弱点而不可得,在朱珪眼里北京城却是处处破绽。

援兵不是没有,朱珪不敢调动,他的部署之前也是一直参考了朱元璋北伐路线制定的,徐达第一步是从两淮攻打山东,所以朱珪在江淮和山东都做了防备,重兵压在扬州一带,并且准许官兵在作战不利的情况下,可以后撤到徐州,目的是保卫山东。按照朱珪的看法,两淮过于靠近江南,敌军重点进攻之下,江淮很难守住,所以准许后退,拉长敌人的补给线。可朱珪这个口子一开,结果给前线清军制造了撤退的借口,大踏步往后退。

徐达占领山东之后,选择攻取河南,然后是潼关。河南无险可守,但潼关却是几千年来最有名的险关,历代正面攻取的成功案例极少。所以朱珪让陕甘清军重点布防潼关,只要敌人攻不下潼关,就要防备陕甘精兵从出关攻击河南,只能留守重兵在潼关之外围堵。所以只要潼关在手,敌人就不敢放心攻打北京。

另一个重点布防地区是荆襄,荆襄不失,则河南、山西、四川和湖南,甚至云贵,都能连为一体,大半江山就在大清手里握着。荆襄丢失则数省零散,敌人逐个击破,易如反掌。所以朱珪调川楚大军布防荆襄,湖南、云贵大军协防。

这些軍队都不能动,而且也没有动的意义,北京城防卫力量足够了,超过二十万人驻扎北京,如果守不住,援兵来了同样守不住。增加人只是增添更多后勤负担而已。

陕甘、川楚的精兵也并不比北京的强,这一点朱珪很确信,因为他调动了一部分镇压万白莲教的大军在北京布防,先后参加了天津和通州之战,这些軍队的表现确实比旧八旗兵要好很多,可依然无法抵达贼军,尤其是张家湾野战,彻底打掉了朱珪的信心。

通过俄国人,朱珪了解到,敌人并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缺点,要打败敌人,只能比他们更强,除此之外没有取巧之处。

跟尼古拉感受到的不同,朱珪并不觉得自己不通军事,他早就读过兵书,这几年读的更多了,加强训练,严明军纪,这些他都做到了,还打不过敌人,只能说非人力所能为,或许是天命。到了这种时候,朱珪脑子里都没有出现过让俄国人帮忙练兵的想法,而尼古拉认为这是他们最明智的选择。甚至尼古拉认为,对方应该请自己去指挥清军。

朱珪对夷人的不信任心理,以及偏见,让他根本就产生不了这种想法,他所能想到的,依然是据城死守,只是朱珪明白久守必失的道理,哪有攻不破的城池。只希望贼人后勤供给不上,不得不撤兵。

所以朱珪想到唯一主动的应对之策,就是在后方招募猛士,骚扰敌人粮道。

朱珪不相信贼人依靠不稳定的海路,能长期在北京作战,贼人一定会在周边征粮,肯定早就弄得天怒人怨,只要稍加鼓动,百姓必然四处起事。官府如果能够加以合理引导,以官职、重赏相诱,必有猛士响应朝廷号令,诛贼保国。

不过不等朱珪看到他在后方招募猛士的策略起到作用,一声轰响,朝阳门的城门楼子倒塌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