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之中,“少林三神僧”虚空方丈、空慧法师、无相大师,自然是无庸赘述的。
昔年五祖弘忍大师为寻法嗣,乃命门人各呈一帖,表明自己对佛道的悟境。
神秀和尚呈偈如是: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六祖慧能大师参透佛道,听闻之后,改之为: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时时勤拂拭,
何处惹尘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皆由心生。
这也就是被后世广为流传的“菩提偈”了。
佛在哪?
佛在心里。
佛在即不在,不在亦是在。
拜佛者,拜即是不拜,不拜亦是拜。
信佛者,信即是不信,不信亦是信。
无形无我,一切皆是空,一切皆无形,一切皆由心生。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就连这世间,也都不过是场幻象。
是即是非,非即是是。
是是非非,非非是是。
到底是怎样?
————但现实是否真的能随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这个世上,难道真的没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判是非的标准?
————你不去想,这一切是否真的就不存在?
————佛,不过是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寄托?
我不去回答,也不能回答,亦回答不了。
更有《金刚般若菠萝蜜经》所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事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故说般若菠萝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另有,佛教术语,世亲释四卷十九页云:“若取便计所执自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遍计所执色无所有,即是空性。此空性,即是彼无所有。非如依他起与圆成实不可以说一。”
因此佛道的精髓,本就是一个“空”“无”二字。
也因为此,已“虚”、“空”、“无”为法号的和尚,辈分一般是最高的。
作为大乘佛教重要义理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由因果产生;空是指事物的本质,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
可是当今有不少人,都对“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断章取义,产生了一种歪解,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即是虚无或乌有,说和尚看破了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的;看破了红尘中的一切,所以出家去做和尚……这些看法是不对的。
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并非虚无乌有,要认识此言的真正含义,恐怕还得从佛教的基本教义入手……
洞窟内的火光更烈了,就连柳青那苍白的脸色,也被映衬的有些红润。
无相大师回之一礼,双手合十,笑道:“少侠不必多礼,今日之事,若不是二位鼎力相助,不知还将如何收场……施主少年英雄,又怀有侠义之心,前程必定不可斗量,后起一辈的年轻人中,若可以多几个向少侠一样的人,实乃武林之福!”
柳青却叹息道:“大师过誉了,晚辈也只恨自己在武学方面的造诣太浅,不能回天乏术,应变也太过僵硬,竟还让这群恶贼有机会逃脱,今日若不能将他们一网打尽,无异于放虎归山,眼下所掌握的线索又寥寥无几,真不知该如何是好……”
无相大师略微诧异,缓缓道:“听施主的口吻,莫非早已知道刚刚那伙人是何来路?”
柳青道:“那四位黑衣人,在下虽没有十足的把握,但也确信已能猜出个八九分。至于那三位遮面女子、还有那群狰狞的西域番僧,恕晚辈眼拙,还不能妄加下结论。”
“若是小子没有看错。”一旁的贾病说道:“那三位女子必定是西域无极中的‘彼岸三仙子’!”
“彼岸三仙子?”柳青疑惑道:“那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