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e小说网 > 大时代的梦 > 第七十三章 缂丝(2)

第七十三章 缂丝(2)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郝乃强说,从事缂丝是源自内心的热爱。“所以,我从没认为做这门手艺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名和利。我不懂做生意,我最关心的是自己能做出什么样的作品,以及该如何帮助老缂丝手艺人改善环境。”

缂丝工艺,最早可溯源至汉魏时期,至宋代发展最为鼎盛。

初见缂丝,浅学者可能会将其与刺绣或织锦混淆,实际上,无论从艺术价值还是制造工艺上,缂丝都更胜一筹。

所谓缂丝,是一种以生丝在织机上呈经线分布,再在其上以熟丝纬线穿梭织就的织品。讲究“通经断纬”,意即经线为底,不断连绵,纬线造型,随心截断。经线由无数条细密的生丝组成,在一梭一织之间逐渐融为一体,形成纯色底布,色彩各异的纬线则在匠人的精妙手法下渐呈华美之姿。织就手法独到,成品两面图案完全一致,妙入秋毫。

一幅优秀的缂丝作品,讲究视觉上立体生动,触感上柔韧贴服,被称为“织中圣品”。

从明万历年间到清朝的康乾时期,缂丝成为皇权的象征,民间甚少流传。

之所以在历史上长期为皇室所占有,在于缂丝不仅材料金贵,用的是真丝、金银线、孔雀羽等,制作流程更是费时费工。一名熟练的缂丝匠人,一天也只能织就几寸,若遇上繁复的纹样,甚至只能有几厘米的产出。无怪乎坊间早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的说法。在岁月的长河中,它于王室贵族间被追捧,却难以走入大众视线。

2006年,王氏缂丝曾仿制了一件明朝万历皇帝的“衮服”,五位工匠耗时三年,用掉6000根孔雀羽、10万米日本进口金线。

不同于书画作品可在较短时间内被模仿复制,缂丝很少有赝品流传。书画皆可以乘兴挥洒,缂丝苟缺一丝,通篇都将为之减色,每一件作品的问世,都源于匠人娴熟精湛的技艺和夜以继日的辛劳。

“现在许多人,连‘缂’字怎么读,都不知道了。”坐在织机前,一头银发的“本缂丝”传承人王玉祥如是说。

1946年生人的王玉祥,见证了缂丝产业的兴衰,原本改革开放后,缂丝技艺面临逐渐失传的困境,但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开始从中国进口缂丝品,除大部分用于和服和袈裟等服饰,还将其引为名门望族的门第装饰元素。

当大批日本订单飞来,缂丝行业也随之兴起,但好景不长,伴随日本经济衰退,订单慢慢减少,缂丝再度淡出了民众视线。

现在,民间还可依稀寻觅到当时日本定制的剩余缂丝和服腰带,技艺精妙、韵趣高奇。

从艺术角度看,缂丝无疑是美的,但愿意为之付出伶仃岁月的人,越来越少。这项技艺只能通过手工完成,无法用机器代劳,想学到这门手艺,没有三年都称不上入门。况且,匠人之品行、心性,在乎技能之上,难以描摹。

大部分缂丝匠人都老了,新生代传承者却难以寻觅。所幸这些还在坚守缂丝工艺的匠人们,一如往常的坐在织机前,秉心静气,于孤独素朴中,织出华彩绚烂。

缂丝自古就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织中之圣”之称,它是以蚕丝为原料,以“通经断纬”的技法,使织出的花纹图案像镂刻一样,故亦称“刻丝”和“克丝”。

缂丝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从传世的实物来看,早在中国汉魏之间就有了。唐代时技艺已登峰造极,一幅上等的宫廷缂丝作品,已能使用纯金线、纯银线、孔雀羽毛等多种名贵的材质进行交汇缂织,巧夺天工。

南宋时,都城南迁,很多能工巧匠也被带到了南方,缂丝就在这个时期在松江、苏州一带流行并得到发展,到明清基本集中于苏州陆慕、蠡口、光福一带,一直流传至今。这个时期,缂丝为帝王御用,为皇室所垄断,皇帝的新衣大都由苏州缂丝艺人进奉。

与其他的丝绸工艺品相比,缂丝不但可以用作鉴赏收藏,实用性也非常强。由于它的特殊工艺,它还可以用来制作成服饰、手卷等制品,服饰缂丝的强度高于其他丝绸类工艺品,历代存留至今的丝绸艺术品,应该说缂丝保存得最为完好。

另外,缂丝的赝品极少,因为仿制实在是太难了。要造假缂丝作品,成本和难度比任何工艺品要大得多。仅一方巾大小的上等作品,就包含上千种渐进色,需高级技师耗费数月的时间方可完工。

这几年在拍卖市场上,缂丝作品很受关注,比如2004年中国嘉德春拍中,《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古代缂丝作品中最长的一件艺术品,拍到了三千多万元,2008年《乾隆缂丝梵字陀罗尼黄经衾》以七千多万元成交。

他南宋时为躲避战乱,祖上举家搬到了苏州陆慕镇张花村,而我家的缂丝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在家乡一带很有名,被称为“王氏缂丝”。

他的高祖、曾祖和祖父都曾是清廷匠师,高祖王金停专做宫廷龙袍褂子,曾祖王新定曾为慈禧太后缂制八仙庆寿袍和霞帔等,祖父王锦亭的作品《麻姑献寿图》于1915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并获奖,而父亲王茂仙则是第四代传人,14岁随父习艺,他能缂织帝后的龙袍、各色宫服、中堂屏条以及龙椅坐垫等。

他听父亲讲,当年朝廷为慈禧太后做寿,要缂制八仙庆寿袍料做成披风,由于时间紧,当时为了赶任务,曾祖父就把织机装上船,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边北上一边赶制,到北京的时候正好缂制完,交给宫廷内务府,如期做成了霞帔,曾祖父也成为一代名匠。

现在他在相城区御窑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室内使用的8台纺织机器都是祖上传下来的。从高祖父王金亭到孙子,七代人都在从事缂丝工作。

最早的一次大概是20多前年吧,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乾隆皇帝的龙袍损坏了,找了好多地方也没找到能补的人,后来,故宫的工作人员跟北京服装大学的两名教授,来到苏州找到了他。百镀一下“大时代的梦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