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徐州全境的王丰当即开始调整防务。出兵徐州之时,于畏所部共有三万四千人,王丰所部则有三万二千人。经过连番战斗,招降纳叛之下,军队数量不降反升。
于畏所部倒还与原来相差不大,但王丰所部却实力暴涨,在徐州刺史退走之前,麾下的兵马已经达到了九万三千人的规模,这其中有一万五千人驻扎在诸城、东武、琅琊等地,防备青州。有郭术所部五千人驻扎在兰陵,防备泰山方向的敌军,有红烟所部一万水师,驻扎在近海,运送军械、押送战俘,还有万余人分驻在新近夺取的各要害城池之中,防备各地生乱。剩下的五万余人,便是王丰亲自率领的主力了。
再加上于畏所部,总兵力足足有十二万七千人之多。
而在徐州刺史撤走之后,虽然其大肆宣扬王丰手段凶残,试图以此逼着麾下兵马不敢留下,但毕竟故土难离,徐州军主动脱离徐州刺史的也不少,粗略估计有近万人,这其中大多逃散回家,抑或是落草为寇去了,但也有近三千人被王丰收编。
如此一来,王丰在徐州的总兵力便是十三万人。
当下王丰沉吟了片刻之后,任命于畏为徐州守将,负责一州军事。随后检点封老先生留下的名册,选了一个曾在徐州出任过观察使的出身白鹿洞书院的师兄来主持徐州政务,只管民政。又从自己王氏家族之中,提拔了一个族人为度支使,专管钱粮。
以期能够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至于具体的兵力分布,则是潘云龙率领麾下万余人为主将,臧雄率领所部五千人为副将,南下镇守洪泽湖大营。此处乃是扬州府、徐州、淮南和豫州的交界之处,颇为重要,自然不能轻易放弃,故此留驻重兵。
另外再调拨一万五千人北上诸城、东武,使得防备青州的兵力增加到三万人。红烟所部一万水师也北上进入琅琊,以为海上奥援。
如此一来,北线的兵力便是四万人。
再调祝由所部五千人进驻昌虑,与郭术互为犄角,防备泰山方向的敌军。
另外还有一万五千人分驻徐州各要害城池,弹压地方,剿灭匪寇,以防生乱。
如此一来,便只剩下五万兵马了。
这五万兵马便驻扎在邳州、彭城一带,作为徐州的主力,防备西边的九山王兵马。同时也可在其余方向遇袭的时候,立即出兵增援。
徐州的防务以及官员任用、安抚士绅,稳定民心之事,实在是千头万绪。等到王丰大致将一切都安排妥当的时候,已经是半个月以后了。
这期间,潘刺史秘密派人从王丰这里取走了一百支雷音烈火箭。
同时,那从彭城、邳州撤离的徐州军也一头猛扑进了淮南,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渡过了淮河,出其不意地夺取了泗州,取得了一个立足点,随后设下埋伏,将白莲教从盱眙调来的援兵击败,更得势不饶人,一路追击到了盱眙城下。
盱眙也是交通要道,乃是淮南通徐州和扬州府的门户之地,王丰一直在洪泽湖驻扎重兵,白莲教自然也相应地在盱眙驻扎了一万五千重兵。
虽然盱眙守军在增援泗州的时候折损了数千人,但剩下的万余兵马也足以坚守一段时间,等到白莲教大军来援了。
事实上,因为扬州富庶,白莲教又善于蛊惑人心,聚敛钱财,因此其军中钱粮一向并不缺乏,虽然多次调兵增援荆州,但白莲教在扬州这边的总兵力却一直维持在十五至二十万的规模上。
这一来是因为扬州富庶,养得起兵。二来则是王丰拥兵近十万,虽然其中半数是水师,但也对白莲教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必须保有足够数量的兵马,才能压制王丰。三来则是扬州各地的义军此起彼伏,也必要有一定的兵马才能镇压得住。
白莲教手中有这么多兵马,在闻听徐州刺史被王丰赶出徐州之后,居然率领败军悍然进击淮南之后,自然勃然大怒,当即开始调动兵马,往泗州、盱眙而去。
白莲教的淮南之地本就驻扎了五万人,其中一万五千在盱眙一带,防备扬州府,两万在寿州一带,防备豫州之兵南下,另有五千驻扎在合肥,把控淮南中枢,其余一万人则驻扎在巢湖、皖城等要地。
总领扬州事务的刘刀儿从淮南各地紧急抽调了一万五千人,先一步出发赶赴盱眙增援。自己则随后在江南又调集了三万精锐,也火急火燎地往盱眙进发。
倒不是刘刀儿不想再多调些兵马,实在是白莲教至少要留五六万兵马防备扬州府以及沿海一线。虽然与王丰有约定,但万一王丰突然找个借口将约定废除了呢?
因此这是不得不防的。
此外扬州内部分叛乱此起彼伏,不但有潘刺史暗中组织的兵马,还有江淮之地的豪杰趁势而起,以鄱阳湖、巢湖和武夷山及其各支脉为中心,不断向周边辐射。为了镇压这些义军,白莲教也必要留下数万重兵。
再除去把控长江的两万水师,刘刀儿麾下虽名义上有十七万兵马,但仓促之间能够调用的,其实仅只三万至七万人之间而已。
当然了,这这些机动兵力无论调往哪一边,再加上那一边原本驻守的兵马之后,其总兵力便也会瞬间增长到近十万之众,足以打一场大决战了。
在刘刀儿率领三万精兵赶赴盱眙之后,淮南的总兵力便达到了八万,具体到盱眙之地,驻军加上前后两路援兵,总兵力也超过了五万五千人。徐州刺史带来的兵马也差不多是五万余人,双方数量相差不大,但徐州军是远道而来,立足未稳,一旦战败便将万劫不复。而白莲教的兵马却是主场作战,钱粮充沛,且只要能将战事稳住,便能继续从容征调援兵,局面比徐州军要好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