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扬州,柴桑。
柴桑的将军府坐落在这座城池的正中央,原本为县令的衙署,此时已经被吴侯孙权当作自己的行营使用,而本地县令只得另选他处办公。
将军府坐北朝南,一条笔直的青石官道将将军府的正门与柴桑的南大门相连。此时一队骑兵正风驰电掣般越过南大门,经由官道,马不停蹄直奔将军府而去。沿途卫兵不但不敢拦阻,还肃立致敬,脸上无不显露出崇敬的神色。
领头之人正是东吴都督周瑜,他头戴一顶黑漆镶玉小冠,身穿一袭素白色箭袖菱纹织锦直裾,肩披黑色於菟纹披风,腰挂名满江东的“古锭刀”,脚蹬黑色鹿皮长靴,下跨纯白骏马,皮肤白皙,容貌英俊。周瑜脸上始终挂着一抹浅浅的笑容,给人一种高贵儒雅之感。若非腰挂宝刀,无人会想到他的真实身份竟是东吴最富名望的战将,而不只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美少年。周瑜如今已过而立之年,但皮肤白皙,神采飞扬,时常给人一种错觉,仿佛他才刚刚弱冠。难怪江东上下均称其为“美周郎”。
紧随周瑜其后的乃是两名年轻将领——徐盛、丁奉。此二人虎背熊腰,身披玄色筩袖铠,头戴虎头兜鍪,目光锐利如剑,一看就是悍勇之士。再后面则是十数名亲兵,无不是体格健壮,久经沙场的精锐。
周瑜乃是孙权长兄小霸王孙策的挚友。当年孙策之父孙坚起兵讨伐董卓之时,家小均移居舒县。孙策与周瑜同岁,交往甚密。周瑜让出路南大宅供孙家居住,且登堂拜见孙策的母亲,两家同气连枝、有无通共。
孙坚死后,孙策继承父志,统率部众。周瑜又是孙策第一批忠实追随者,伴其左右,为东吴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建安五年,孙策遇刺,临终前将军国大事托付给胞弟孙权。当时孙权所辖不过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数郡,其他偏远之地并未归附。江东豪杰分散州郡,并未向孙权效忠。关键时刻,首先出面支持孙权的便首推周瑜。周瑜从外地领兵前来奔丧,留在孙权身边任中护军。他手握重兵,却以君臣之礼对待孙权,与长史张昭共掌军政大事,至此之后孙权的权力才得以逐步稳固。可以说周瑜对孙氏家族居功至伟,在东吴诸将之中,周瑜地位崇高,一时风头无两。
单凭这次吴侯急招自己觐见,周瑜便知北方定有大事发生,故而未敢稍作迟疑,策马疾驰而至。
一行人直至将军府前,方才滚鞍下马。几名仆从赶忙趋步向前,将战马牵走。
周瑜略微整理了一下着装,随即在一名仆人的指引下,直趋将军府中央议事大堂。
堂前的侍卫眼见周瑜前来,皆齐刷刷向周瑜肃立致敬,周瑜不敢稍作迟疑,大步流星径直步入议事大堂。而与之同行的众将士则候在堂外,非吴侯召见,不得入内。
看到周瑜着急上堂,堂前一名仆从赶紧俯身上前帮周瑜解下长靴,生怕误了大事。
孙权坐在堂上早已看到周瑜的身影,遂倏地站起身来,亲自于堂前相迎。
虽然周瑜地位崇高,不过他从来不曾疏忽过对孙权的礼节。眼见孙权亲自迎来,他跨前一步躬身施礼道:
“臣参见主公!”
“公瑾一路辛苦!”孙权赶忙向其还礼,丝毫不敢怠慢,由此可见周瑜在孙权心中地位之高。
双方礼毕,孙权遂握住周瑜之手,亲自将周瑜引至左上首,待到周瑜坐定,孙权方才回席。
周瑜待到孙权坐定,主动开口问道:
“主公此次急召臣下前来莫非是北方出了大事?”
“公瑾所言不差。”孙权叹了一口气,沉声道,“高干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