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保罗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呢?
哦,余泽“看到”,保罗的反应很糟糕。
保罗用一种“弱小”,“卑微”,“讨好”,一切负面的,失了自己人格的态度,在向别人祈求一点施舍和同情。
这种复杂而难言的心里活动,瞬间让余泽惊呆了。
他不明白,为什么保罗会祈求别人的同情?
对面的新同学,其实并没有低看他,也并没有觉得他卑微。但他却自己将自己放置在了一个卑微的地位上,用一种谄媚,讨好的态度,来祈求别人用一种自上而下,施舍同情的态度来对待他。
余泽瞬间又察觉到了,那位刚刚要与他接触的新同学的反应。
按照保罗所期待的,应该是这位新同学,用一种正常友好的态度来对待他。但实际上,保罗的做法。却让他的同学感觉很不自在,甚至觉得,眼前这个人,实在是太怪异了,不好接近。
所以。结果是,新朋友勉强跟保罗交谈了两句,然后快速的转身离开,并在离开后,给保罗定义了一个“神经病”的印象。
不同的人,接触下来。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大家都对保罗产生了这种共同的印象。而最后的结果是,真的没有人喜欢跟保罗做朋友。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
余泽在这一瞬间陷入了一种思维上的觉照。
保罗因为自卑,所以很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而他内心所期望的结果,却被他的外在的表现给毁掉了。
新朋友最真诚的交往之心。却被这种保罗故意造成的不平等心态地位,弄的索然乏味。
余泽忽然有些明白,人与人之间,交往结识的最初,一定是最真诚的。如果双方都能抓住这最真诚的动念的一瞬间,以完全平等的态度,进行心心念念的交互,就一定会成功。
而往往大多数人。在交朋友的最初,都参杂了别的东西。比如谄心,比如鄙夷心等等。不一一例举。
但是,又是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
保罗有保罗的意愿,新朋友有新朋友的意愿。
他们的目标,都是和对方做朋友。
但结果是显而易见,双方都没有达到目的。
这是为什么?挖掘到最深处。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是保罗的错吗?
不,保罗没错。他只是想要更好的态度,或者说“礼貌”。来加深自己能够与他人做朋友的“资本”。
他的新朋友有错吗?也没错,他们只是希望保罗能够以一种坦诚的态度来跟他交流。
余泽也理顺不清,但在意通境下,思维的觉照能够清晰的让他“看”到,一些他肉眼,思识根本分别不出来的东西。
他看到了两把锁。
一把,是锁在保罗的心上。另一把,是锁在他的新同学的心上。
心锁!
正是这两把锁,锁住了两个人心意相通的路径!
而有意思的是,保罗心上的锁,并不是他自己的,是那位新同学的。而那位同学心上的锁,却是保罗的。
他人心上的锁。
这样的觉照,让余泽大吃一惊!
锁住个人心上的锁,竟然不是自己锁上的,而是别人给锁上的。这是为什么?
在医学界,很喜欢讨论的一个观点,是说人很容易封闭自己的心扉,封闭自己的心灵世界,不愿意让他人窥视。这是很有道理的一种观点,当然,也是一个长久不衰,很多专业学者会去讨论研究的问题。
但既然是自己心上的锁,终究自己会打开。而一直以来,所谓精神疾病治疗的药物,催眠,暗示,等等,一切的手段,也是针对此而来。
但结果怎么样呢?
结果因人而异,并没有更好的手段。而越是有名的精神科医生,在面对病人的时候,就会有越深的无力感,而许多人,也因此而得上抑郁症。
治疗精神病的医生,得了很重的心理疾病,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哀的现象。
而现在,余泽震惊的发现,这世上大部分人,都认为的,封闭的心门,是病人自己锁上的。但实际上,人自己的内心,实际上是最干净,清净的。他永远的敞开,无有遮避。
那它为什么却关的死死的?为了保护自己,锁了一层又一层?
不是它自己愿意的。是被人锁上了。
被每一个,他相认,相见,相识的人,锁住了。
正是:
天生七窍玲珑心,入世攒肉做成团。
忽来千具无情锁,跑了意马和心猿。
他心锁,好一把无形无相锁心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