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e小说网 > 材料为王 > 第一百五十六章 战场数据链

第一百五十六章 战场数据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美军早在50年代中期,就开始整合国家防御体系,将21个作战中心、214部雷达进行并网。所有的数据都直接传送至北美防空司令部,由计算机对飞机的飞行轨迹进行计算后显示在大屏幕上,从而使指挥官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北美上空飞行物的数量、方向、速度,及时对各处防空阵地下达指令。

这套系统最大的好处,是缩短了作出反应的宝贵时间。

以前雷达站在发现目标,判断其类型、方向之后,一般是先报告给作战中心,由作战中心来确认其是否含有敌意。作战中心的权限有限,在出现突发事件后,需要再次上报至北美防空司令部,司令部又要有一个反应时间,然后再一级级传递下去,并由最终执行单位执行拦截命令。

整个反应时间长达数小时。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战场中,几个小时都足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了!

自从有了这套系统,不明意图飞行物一出现在防空雷达上,北美防空司令部就能立即发现,然后对其进行跟踪、研判,并下达最终指令。

原本需要数小时的反应时间,迅速缩短至半个小时、乃至十几分钟,防空效率和安全系数大大提升。

这套系统其实相当简单,所显示的数据也非常有限。但就因为其实时观测性,减少了大量的中间环节,让防空司令部最高指挥官直观了解空情变化,迅速下定决心,做出应对,便使得作战效率大大提升。

在这套最初级的link1型数据链出现,并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北约空军方面也开始采用同样的防空数据网络体系。随后是美国海军、美国陆军、海军陆战队、海岸警备队等等,各军种纷纷开始研发各自的数据链系统,并投入使用。

但这套系统在越战时却遭到了巨大失败。

由于各军种都有自己的数据链,且各不匹配,在军种界限越来越模糊、相互协同作战要求越来越精确的现代战争中,不但没有帮助部队提高作战效率,反而在某些时候成为了战斗胜负的阻碍。

陆军无法识别空军信号,不能及时引导空军攻击正确目标。空军不能识别地面友军,自主判断胡乱轰炸,甚至投下炸弹攻击己方军队。而且不同区域之间的信号也不相同,同一架战斗机,从这个空域进入到另一个空域,便无法再接收到预警机的数据,从而变成瞎子。

也就是在越战之后,美军痛定思痛,决定整合各军种之间的数据链,提出了一个规范的数据接口规范,这就是大名鼎鼎的link16数据链体系。

这种数据链体系,一直使用到了二十一世纪初。

我军的数据链系统起步较晚,从60年代中期开始,才出于国土防空需要,进行防空体系的整合。原是打算引进苏联的数据链体系,但此后由于双方交恶,不得不自己研发。由于技术落后,加之那十年,断断续续一直到70年代末才正式启动雷情1号半自动预警系统的研发工作。

至于陆军则更差,至今仍在采用二次大战时期的通讯体系,依靠战地电话、电台、步话机作为上下级沟通的主要工具,早已落后于时代。

如果能为陆军打造一套基层指挥数据链系统,那可是了不得的巨大成绩啊!

“我的总体构思是这样的,现在外军的战场数据链体系,都采用的是树状结构。团、营、连、排,一级一级传达下来,这样有利于上级首长对下面部队的掌握,但从外军在实战中的体会,很多时候部队的建制会被打乱,并且由于信号的传输距离有限,常常出现各兵种混编的状况。在这个时候,树状数据链体系平级之间无法正常交换数据的限制,就给混编部队的指挥带来了极大的障碍。

作战时,必须几个最高指挥官聚在一起,同时向己方部队下达命令才能协同作战。

假如当几支各不统属的小队汇合在了一起,却因为无法相互传送数据,以致彼此之间只能各自为战。

但现代战争就是陆、海、空、防空、陆航等不同单位联合作战,因此树状体系并不是合作为未来数字链系统的首选体系……”

他在上面侃侃而谈,其他研究人员只能瞪大了眼睛听着,飞快地做着记录。

这些研究员虽然不能算是国内顶尖科技工作者,可也具有相当水准。许多人从事了一辈子军工研发,技术功底之深厚,可能比郭逸铭还强。

但国内在数据链上的研究起步晚,本身设备技术能力又差,而且几十年来强调的人民战争理论是一种基于地技术含量下的大规模游击战,对于信息数据链的研究滞后。树状体系他们是明白的,而且也能洋洋洒洒写出一大篇论文,但这是闭门造车!

真正这个体系是好还是坏、实战中的优缺点,他们完全是两眼一抹黑。如果郭逸铭不特别强调,他们绝对会直接照抄西方外军数据链体系,同样搞一个树状体系出来。

但在后世,这种体系已经被完全淘汰。

更加优化的数据链体系是网状体系,又称无缝结合体系。

这套体系的精髓是同一个战地数据网内实现信息共享。一个战场中心内,各作战单位共享资源,然后自动服从战场内最高指挥官的命令。相邻的两个班可能个属于一个作战单位,但都能对眼前的战况有着同样的了解,为了作战需要,两个班可以通过手持式电子地图勾勒出一个简单的作战计划,传送到每一个士兵手中,然后协同作战。

支援战机,可以从电子地图中看到呼叫的支援单位,并由地面引导人员迅速确定打击的先后顺序,战机只需依序打击即可。

战斗结束,这个临时性的指挥体系又可以就地解散,然后各自归建。

这种网状数据链体系最大的好处是灵活,可以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中迅速组建起一个高效团结的作战体系,将各自为战的许多小单位捏合为一个拳头,进退有序。而在这个临时作战体系中,最高长官又可以将权限分别下发,形成更小的作战单位,激发出1+1大于2、甚至可能等于4、等于5的巨大力量来!

无缝结合技术移动电话项目组的研究员们并不陌生,他们研发的数字移动电话所采用的就正是这项技术。

一台手机出现在a基站覆盖范围内,但它在进入时,便会被基站所识别,随后录入服务名单,开启移动电话服务。此后双方不断进行联系,以确认该手机仍在服务区内,当它关机,基站便会自动将其从服务名单上删除。

如果手机离开a基站,基站会根据信号强弱,判断其离开服务区。而当它进入另一个基站服务区内时,便会自动登陆另一个基站,列入该基站的服务目录。

这就是无缝转换技术。

这些研究员们既然对数据链所致有限,自然是郭逸铭这么引路,他们就怎么走。他们虽然创新能力不太强,但却是非常优秀的实现型技术人员,只要给了他们目标,具体如何将现有技术融合起来,以实现需要功能,却无需手把手指点。

例如郭逸铭要求这种班排级手持电话的屏幕要做大点,但要能防电磁干扰。研究人员们就采用了目前实验室能够做到的最大液晶尺寸3英寸屏,作为特种手机的显示屏。同时在屏幕上方覆盖了细密的网状金属丝作为信号屏幕,然后经过一层透明玻璃,又压制了第二层金属网,进行双重屏蔽。

经过了金属网屏蔽之后,屏幕显示要比普通手机屏显得暗淡一些,但通过加强背光便可加以解决。

同时军用品需要的持续时间要长于民品,因此项目组采用了特制的加厚、高密度电池,使其待机续航时间延长至了五天,同时设计了一套通过蓄电池充电的特种充电器。一个坚守单位,可以依靠一台铅酸蓄电池,保证手持数据接收器一个月的正常使用。

由于是在成熟的技术上进一步开发,研究进度进展很快。

随后,郭逸铭也找到了军方,表示希望有他们提供一台适用于各种地形环境的履带车辆,作为移动基站的承载平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