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e小说网 > 蚁贼 > 第264章 金陵

第264章 金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十月清秋,赏景的不止邓舍一人。

金陵城里,吴国公府,朱元璋负手庭园。府门外,正月朔日时,他亲手撰写的桃符还在,“六龙时遇千官觐,五虎功成上将封”,十四个字写的墨浓字遒。只是因了大半年风雨的浸染,字里行间本有的那一股充盈而出的春风得意与睥睨豪气,却依稀有些物是人非了。

自至正十五年,他收编巢湖水师廖永安、俞通海等,率部渡江以来,先后得太平、金陵、扬州、徽州等地,所向披靡,震动南北,已然隐约形成了他与张士诚、陈友谅三足鼎立江南的大好局面。然而,便在今年,事情却似乎开始起了些许微妙的转变。

便在今年正月,张士诚攻破了濠州,寻又破泗、徐、邳诸州。

尽管这些地方原本就多非朱元璋所有,是被宋政权并及各地零星红巾势力占据的。并且早在他渡江前,就也已与濠州关系不大了。再又,经由当年脱脱的屠城,百万人烟的徐州也早凋落不堪。但这淮泗重地,毕竟扼守南北要道的所在,如今为张士诚得去,长远来讲,却不得不说是一个潜在的忧患。

这边厢张士诚开疆拓土、捷报连连,那边朱元璋派遣常遇春攻打杭州,却偏战数不利。三月份的时候,不得不将之召回。

五月,陈友谅又遣将罗忠显攻陷辰州。随后,攻池州。亏得当时徐达、常遇春皆在,遵朱元璋之计,伏兵九华山,好歹胜了一场,斩首万余级,生擒三千,常遇春大多坑之。告捷不足一月,闰五月,陈友谅更又亲提大军,陷太平。此一战里,朱元璋麾下之旧人宿将花云战死,养子朱文逊并死于难。损失不可谓不大。

太平乃金陵之门户。朱元璋取金陵,走的就是先取采石,然后太平,最后金陵的路子。陈友谅一样为之,取下太平不久,即与张士诚约同侵金陵,自采石引舟师东下,“金陵大震”。

亏得张士诚没搭理陈友谅,坐观不动,给了朱元璋死中求活的机会。用诈降计,哄得陈友谅上了当,一番水战,杀敌无算。有句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朱元璋纵然获胜,元气亦因之而伤。

不过还好,他麾下的另一员大将,金陵水战后不多久,给他挣了一个面子。闰五月,胡大海取陈友谅占据的信州路,打了一个漂亮仗,取得胜利。六月,常遇春亦复太平,更筑城。接连两次的胜仗,士气好容易有所恢复。

这些还都是外患,最叫朱元璋忧心忡忡的,却是内忧。

内忧从何讲起?说来话长。至正十五年二月,刘福通迎韩林儿,立为皇帝,又号小明王,定都亳州。五月,遣人召和阳诸将。和阳诸将谁也?当时在和阳的,正是朱元璋、张天祐、郭天叙等郭子兴的旧部诸将。

诸将选了张天祐作为代表,往去亳州,寻自归来,赍当时的大宋丞相杜尊道檄,授郭天叙为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郭天叙为郭子兴的长子。张天祐,“子兴妇弟也”,是郭子兴次妻小张夫人的弟弟,也是郭子兴手下数一数二的猛将。论与郭子兴关系的远近,他两人都要比朱元璋更近一点。朱元璋,娶马氏,马氏为郭子兴的义女,算是干女婿。那时他才不过位居郭子兴集团诸将之第三。

几个月后,和阳诸将渡江,攻打金陵。时守金陵者,有青军陈野先部。陈野先先降后叛,郭天叙、张天祐遂死在乱中。也就这么巧。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谁也不知道。随后的几年中,郭子兴的另外两个儿子,郭天佑与郭天爵,先后或因谋叛,或因欲“谋害吴国公”,而也被朱元璋先后诛杀。

至此,朱元璋似乎做到了尽收军权,成为了真正的一军主帅。

但是,内忧却还存在。郭子兴诸子虽死,郭子兴旧部尚有将存。邵荣,郭子兴旧部,其人“粗勇善战”。至正十八年,任江南行省平章,当时朱元璋也是平章,两人地位平起平坐。即便后来,朱元璋升任行省丞相,尊吴国公,邵荣也仅次其下,地位依然远高徐达、常遇春诸将。当之无愧的江南行省第二号大人物。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围聚在邵荣身侧的郭子兴旧部,如宋氏兄弟等,便是朱元璋的内忧。

“主公?”

“噢,宋先生来了。”

朱元璋正在出神寻思,侍卫们领进了一人。年约五十来岁,状貌丰伟,美须髯。名叫宋濂,字景濂,江南名士,博学宿儒。

元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名,辞不奉诏。几个月前,应胡大海的推荐,朱元璋遣人把他征来了金陵,同时征召而来的且有青田刘基、龙泉章溢、丽水叶琛三人。此四人者,皆江南之人望,儒林的领袖。朱元璋宠礼甚至,专设礼贤馆以处之。并尊之为“五经师”,公务之余,常常请来讲经说史。

宋濂为人诚谨,加上新投朱元璋不久,执礼愈发地恭谨谦逊,撩起衣襟,恭恭敬敬地行庭参大礼。

朱元璋一笑,将之扶起,道:“先生不必多礼。”见宋濂随身带了有经书,拍了拍脑门,道,“原来又该先生讲书,近日事务繁杂,俺却疏忽忘记了。”转顾庭中,笑道,“初秋乍至,气候宜人。今日咱们便在这院中讲授,如何?”

朱元璋乞丐的出身,本来并不识字,后来当和尚,开始读书识字,再又从军,随着地位的步步高升,更加的勤恳奋发,学以补拙,与寻常的武夫截然不同,现今已然粗通文墨,与文人儒生对话的时候,言谈举止,亦可做到礼仪得当,可称文雅。偶尔还能写些诗词,颇得文臣赞赏。

宋濂自无不可。

几个侍卫搬出桌椅,放在庭园树下,两个人,一主一臣,相对而坐,宋濂开始讲解经书。他说给朱元璋听的,是《春秋左氏传》,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也是重要的史书一部。春秋诸国纷争,正合眼下形势。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多了解一些史实典故,对朱元璋来说,不但增长了学问,更有助扩大他的视野见闻,有实用的价值。

宋濂娓娓讲解,朱元璋凝神细听,时不时插话打断,提出疑问。三两侍女烹茶倒水,红袖添香。

是时也,天高云淡,叶绿杂黄。微风浮动,满庭菊香。院落间,人声悄寂,唯闻琅琅书声。若无昂首挺胸、执戈握戟、站立在院内、廊下的侍卫虎贲之存在,这哪里还是威名赫赫的吴国公府,竟仿似一处清幽书院了。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停在树边不远。

朱元璋听的入神,恍然无觉。宋濂乖巧识趣,不动声色地抬头看了一眼,见来的是府中总管。只见他面露焦急,连连使了好几个的眼色。宋濂心中知晓,此人必有急事来报,不慌不忙,讲完了一个段落,咳嗽一声,道:“圣人云:温故而知新。学问之道,重在温故。主公,今天便讲到此处吧?”

朱元璋先不急着说话。他微闭双眼,回味方才听讲的内容,咀嚼消化,过了会儿,才道:“先生果然大才。听君一席课,胜读十年书。哈哈。”眼光微转,这才发现了那府中总管,沉了脸色,道,“俺不是早有吩咐,凡听授讲课之时,不得打扰!你却有何事?”

总管疾步上来,奉上一封信笺,道:“北来急报。”

朱元璋展开,看不得几行,霍然起身。吓了宋濂一跳,赶快也从椅子上站起来,袖手侍立一侧。千言万言,不如一默。他心中奇怪,嘴上只是不问。朱元璋颠来倒去,细细看了两遍,绕树三匝,喟然叹道:“北地英雄,何其多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