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e小说网 > 晚清神捕 > 第521章 左公柳的起源

第521章 左公柳的起源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远在先周时期,农耕文化就在董志原诞生。公刘“教民稼穑”,留下了“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的诗作。董志原百姓至今不忘先贤,每年三月十八公刘诞辰时,都有数万民众聚集公刘殿,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这一次太昌镇、政平镇和平解放,盛大的的祭祀活动如期举行。为了董志原变成清军的农垦基地,清军将领们非常虔诚的焚香祷告,让清军战士知道农业的重要性。

一场大生产运动在董志原如火如荼行进,徐占彪、黄鼎带头垦荒种地,全军实行屯田制度,许多民夫、长夫、还有伤病退役的战士在董志原分到了田地。

李国楼在这场运动中,种地没有参加,仍然有规律的锻炼身体,埋头于文案。

在徐占彪大力倡导之下,董志原展开一场声势浩大植树运动。要把黄土高坡变成绿树成荫的山林,道路两旁遍栽杨柳、榆树,清军战士每天进行浇灌树苗。这就是闻名后世的左公柳的起源,虽说左宗棠一生都没到过董志原,但并不妨碍的董志原百姓热爱左宗棠。

这也难怪董志原百姓如此热爱左宗棠,因为这里的原住回民都给搬迁了,重新入驻的人,除了战争遗留下来的清军退役的军人、长夫、民夫,就是董福祥的十万流民军。

左宗棠使出让回民迁移的招数非常有效,楚军肃清的回军根据地,没有出现回民反叛的事情,彻底解决大西北,十几年动荡的战乱。

接下来又是一场捐赠运动,长官带头给退役的战士,提供农具牛马等生产资料。

表面上对待退役的战士关怀备至,暗地里军官们闹翻天了,个个哭穷。但谁的脖子都没左宗棠粗,摊派下来的数额,还是一文不少的落到实处。

李国楼在徐占彪和黄鼎双面夹攻之下,要他把百姓的生活提高至投降派的高度,一定要拿出五万两银子,绝不接受厚此薄彼的一万两摊派份额。最后李国楼缴械投降,捐助给退伍老兵五万两银子。

李国楼过了这一关,十社镇的百姓开始修建一座全新的子龙庙,位子就在废弃的回军军营。两门古董级别的红夷大炮,被摆放在子龙庙前面。还有诸多李国楼用过的器物、衣物都成为贡品。李国楼木知木觉,只是感觉好多物品换新的了,为何用得好好的会不见,直到过了很久婉娘才向他道出实情。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攻心为上,但回军大帅马正和软硬不吃,不肯归顺大清,负隅顽抗到底。这样的对手,清军心里值得敬佩,也要挫骨扬灰。清军在占领肖金镇,肃清黄土高坡游动的各处游击队之后,开始对董志县城形成合围。

对付游击队,清军自有高招,那就是秉承了祖先的残忍,把一座座黄土高坡荡为无人区。这场扫荡回军游击队的战役,李国楼没有参加,这种小规模的战斗,没有高级指挥官指挥,而是有营官定点清除某块地段。

清军大部队先堵住要道,而后小股部队梳理一座座黄土高坡,很多躲藏的山沟沟躲避战火的百姓被清军搜出来。这些人大都被带出荒无人烟的地区,幸运的回归大清。有些百姓被清除,成为野狼的口食。

每一支清军小队的任务不同,所以做出的决定不同。剿灭回军游击队,清军战士伤亡不断,清军的报复更加血腥。这是场耐力的战斗,在左宗棠大移民的策略下,回军游击队成为无源之水,连生存都很困难。

许多回军游击队,饥肠辘辘忍受不了折磨,从个人至小队,络绎不绝的走出山沟沟,向清军缴械投降。

李字营的二百多名步兵协同二百多名长夫一起参加的围剿回军游击队的战役,历时一个多月,才返回驻地。队伍虽然得到锻炼,但总结报告,由始至终没有写下,这一点不像李国楼的风格。只是在李字营战史上,提了一名李国楼亲戚的名字,李运捕被破格提升至哨官,胡阴山、方志勇、徐玉光、邓通等人升为队长。

其中发生轰动世界的一件事,清军抓住一名逃入山林十几年,躲避战乱的汉人男子,已经不会说人话,变成野人。清军把这个人当成真的野人,向世人公布重大消息,还把照片刊登在上海申报上,最后被前来参观的英国考古学家亨得利揭穿,让人唏嘘不已。

董志县城城长三百九十六丈,高二丈五尺,上宽一丈二尺,基厚二丈,城堞五百三十二枚,炮台十二座,城门四座。城防坚固耐久,看似固若金汤。

副帅徐占彪亲临战场,战场指挥官郭宝昌陪同观测董志县城城防设施,这场战役迟迟未打,一是希望马正和能够顺应民心,归顺大清,清廷开出的条件比回民英雄崔伟还要优厚。二是清军不敢轻率的开战,而是做足战前工作,在董志县城四周修筑炮台,暗地里开挖地道。

晨风之中,清军将领站在工事里,举着望远镜观察董志县城。清军将领沿着坑道走了五千多米距离,纵横交错的坑道,像蜘蛛网一样把整个董志县城包围了。

这场战役,可以说是收复董志原的里程碑战役,占领董志县城对于清军意义重大,积蓄力量的清军等待爆发的那一刻。

清军搭建的炮台比董志县城还要高二丈,而且是四个方向都有炮台,徐占彪要把这场战役打出气势,不惜财力、物力、人力,要和董志原的回军决一死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