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e小说网 >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 > 第四百九十七章 士官学校 兴学

第四百九十七章 士官学校 兴学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通常一各排三十人,排长可能是军校刚毕业得,这样一个新嫩军官,要带好队伍,就要靠士官长。考虑到未来,军校生大规模毕业,士官得阶级,势必也是有必要建立得。

士官与军官得差别在于,军官相当于规划者,士官是落实得执行者。军官会调来调去,可是士官不会。他们是对士兵,对部队掌握最深的人。以工地来比喻的话,军官是工程师,士官是工头,士兵则是工人。

如果是以前那种模式,将官也是从低层做起,慢慢爬到一军高层,那么士官就没必要了,军官会掌握军队状况。可是如果用军校来进行军官教育,那么士官就很有必要。

如果要建立士官学校,以唐代得军制来说,大概中队长等级的,就是士官。现代军队,一各排约三十人,排长是少尉。大唐一各大队是五十人,冷兵器时代,为了阵形,多一点人数的话,相当于现代一个排了。

他想了许久,士官学校确实相当必要。以大唐如今动辄士兵自行拥立得情况,势必要连基层得各中队长,都要掌握。小队长,只需要敢打敢拼就好。中队长,还有执旗副队头,将来都进入士官学校学习。

他们也有必要学习各种领导与统御的技术,还需要学习各种战术,毕竟他们是第一线,并且也是各种战术得执行者。单是培养军官,基层不行,再好得战术也没有用。

除了掌握士官,可以削弱唐代地方,经常擅自拥立得情况,还可以藉由这些士官得培训,让基层部队,不至于因为承平太久,又没什么战事,战力弱化。尤其是,士兵会不断补充,不断退役得情况,士官更显得重要。铁打得营盘,流水得兵,不动的士官,才不会因为士兵得调换,失去一只军队得精神。

当下,李忱把这纪录起来,这还要跟石雄讨论一下。接着,他又想起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兴建小学校,还有中学校得问题。

李忱曾经有个心愿,要恢复个州县得学校。至少恢复到天宝年间,那是大唐学校教育最鼎盛得时候。都督府有府学,州治有州学,县有县学。基本上,已经开始做了。当他厘清各种税制,赋税中都有给地方留下足够得财源去办学。

除了兴学,他还做了些改动。他记得,明初其实也有各种公办学校,学生毕业以后,考试合格,便予以授官。曾经,这学校还还颇受青睐,毕竟可以当官。

这个学校制度,有一个特点。学生可以进入地方政府实习,一方面学习政务,将来可以很快上手,一方面也补充人力缺口,因此广受各方好评,士子喜欢,官府也欢迎,一度声势很盛,不输给科举。

后来为什么会败坏了,最后大家只记得科举,他也忘了。不过,不妨碍他在唐代实施这制度。当然,招收多少人,依地方才财力,有钱得地方可以多招点,他们毕竟事务也是比较繁忙,没钱得地方就少招些。

各地都对这个政策没什么抵触,不管怎么说,多些人手办事,也是好得。李忱也达到他的目的,要设法让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这是历朝历代都在努力得目标。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澄清吏治。这些学生,都比较年轻,或者说涉世未深,让他们进入个地官府实习。年轻人嘛,总是对很多事情看不惯,尤其是那种违背良知和法律得。

他们还没有太被社会给磨平菱角,对很多不公正之事,都看不惯。正好可以遏制一下,官场各种歪风。不说他们以后会不会这样,至少现在可以防制一些。

还有,针对唐代一些特点,他对学校毕业后,进入官场作出了一些规定。一则是,异地为官。本地人,可以进入本地学校,也可以在本地实习,可是将来要出仕,必须异地,避免与乡里结党,作大地方势力。

或者地方官提拔学生,进入官场,把持某地朝政。别忘了唐代藩镇制度,要是有节度使藉此把官场上下换了个遍,等同于一手遮天了。

除了公办得学校教育,大唐这几年,随着他的科举改革,每年录取人数增加许多,因为不管是官员,还是以前得吏员,都变成要考。导致私家办学兴起,各地私立学堂也增加不少。

关于应考、当官得学校够了,李忱开始盘算中小学校。在李忱计划中,不是为了培养官僚。主要是落实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人才,其中还包括了各种技校,一群文盲,无法推动技术发展得,连字都不认识,做什么都只能靠经验。

不识字也无法纪录,只能靠师徒传授。不识字,你连说明书都看不懂,怎样使用比较复杂的机械?光靠手把手慢慢教?不识字,对各种现象,只能知其然,而不之所以然得使用,连想要改进都没办法。

此外,各行各业,都需要识字,需要很多识字的人力。像是商业,没有充足得识字人力,就无法扩展,你能想像一个目不识丁的人,连帐本都看不懂,掌握一家商店吗?

所以,李忱要设法推广教育,不说达到全民普及识字,也要尽量增加识字人口。本来李忱今年有钱了,可以让礼部和工部出面开始兴建小学校,推广新式教育。

只是,陇西得收复,占了非常多的经费。目前陇西急需恢复生产。朝廷要拿钱出来。有人提议,任命张义潮为归义军节度使,然后拨点钱意思意思,其他方面就让陇西自己想办法筹措。

这个方法被李忱驳了,如果任由地方自行筹措,他把军政、民政分开,还有什么意义,最后还不是让地方自行其是,毕竟你一没出钱,光想着收钱了,既然地方把保护费都给你了,你还怎么有脸插手地方事。顾然后来发展还要靠地方,可是先期发展,尤其是陇西,百废待兴,朝廷不可能不管。

要管,就要花钱了,花下去,朝廷就没钱了。开拓荒地、兴修水利,移民,样样都要花钱。

李忱也没什么钱了,要扩张军队,制造武器,朝廷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都是内帑补贴了,所以,他也没什么钱去办学了。

难道就此搁置?此适宜早不宜迟,况且,他知道谁有钱,所以他招了一个人入宫。把地方办小学校的事情,交给他。(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