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e小说网 > 大时代的梦 > 第六十七章 乌铜走银(2)

第六十七章 乌铜走银(2)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第六代唯一传承人、乌铜走银传习馆馆长、高级工艺美术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国际注册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几十年来共创作作品百余件,主要有“方鼎、文房四宝、酒器、茶器、香炉、花瓶”等,作品获全国工艺美术金、银、铜奖共40余项。

个人被评为“2012年度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典型人物”,并于201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联合国最高荣誉评审委员会评为世界民间文艺“当代艺圣”荣誉称号。近年来,多次被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探索发现》、《农广天地》等海内外媒介报道。

乌铜走银是云南的一种独特的铜质工艺品,始创于云南石屏。它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或金)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通过手捂让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或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别致。

由于一般多以镶嵌白银为主,故称“乌铜走银”。过去,此工艺品多为文房用具等,现在品类十分广泛。

“走”字是乌铜走银的精髓,白亮的银行走于乌黑的铜之上,像生命流动,动作和过程跃然眼前。袁昆林像是导演,乌铜是他精心打造的场景,而银是不会出错的演员,步步为营,交相辉映。

袁昆林云南昆明晋宁县人,乌铜走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以前要找袁昆林,还要再走半小时去到天城门村,那时候他对自己基本定位是一个农民,做乌铜走银只是农闲时的爱好,当不了正事养不了家。

这几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后,他才和一个朋友的银楼合作,在县里的商业街有了铺面和展示厅,成为一名职业的手艺人。人们称呼他以“大师”,他听了只是笑笑,脸上还是与生俱来的腼腆与纯净。

很少有人见过,在乌黑色的铜上制作精美的花纹和图样,也很少有人知道这种制作工艺与早已闻名天下的景泰蓝比肩齐名并称为“天下铜艺双绝“。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乌铜走银”。

清朝雍正年间,石屏岳姓工匠在冶炼紫铜时,不慎落入一枚金戒指,金熔于铜,不料铸成的器皿在手的抚摸之下逐渐变得乌黑。他将这种乌铜打成薄片,在上面刻上各种花纹图案,再以银化水,填充这些图案,打磨后乌铜乌黑,白银闪亮,对比醒目,又有典雅之气,被命名为“乌铜走银”。

后来岳家在昆明开铺,几代下来,继承竟断掉了,幸而袁昆林的祖父袁家和曾在昆明银铺里当学徒帮工,把乌铜走银的技术带回了天城门村。

冶炼的乌铜,需要敲打无数锤才能变成薄片。

乌铜走银工艺远比一般的铜银工艺复杂得多,需要全面掌握雕刻造型、书法绘画、微雕等技艺。在乌铜片上粘贴需要的图案纹样或文字,再用錾子刻出各种花纹图案。传统的乌铜走银的图案以梅兰竹菊、龙凤鹿鹤等中国传统纹饰为主。

雕刻好后,将银粉均匀地涂抹在图案上,喷火烧熔,铜的熔点大概在1084℃,乌铜合金比铜的熔点略低50℃,银的熔点大概在960.8℃,铜不融只能银融,高温让融化的银流动,逐渐“走”满图案。

为了让融化的银更好地融入雕刻线条,袁昆林采用了传统“吹火”的方法,用吹气来控制火候大小,但在完工之前,火苗是不能灭的,于是他鼻子吸气,嘴巴吹气,并不断移动火点使其均匀受热。

走完银后经过冷却便开始打磨,这需要先把性子“磨下来”才能控制好,锉与刷子并用,力度太轻磨不掉表面杂质,力度太重又会将细微线条处的银给磨掉。打磨的时候力度一过,一根线条的末尾被磨掉了,整个韵味也就变了。

将走好银的乌铜片进行打磨、组装、焊接成型,或将制作好的乌铜片焊接组装在已设计制作好的金属器物相关部位上,使其成为一件完整的器物。

手工打磨,将初成型的器物进行清理抛光处理。(现在多用砂纸或砂轮作抛光处理)。让其显出银白色线纹。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属于中国传统的金属制作工艺,现仅存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异龙镇冒合岳家湾村、坝心镇和昆明市晋宁县晋城镇。

用这种方法制作成的花瓶、香炉、酒器、茶器、文房四宝等工艺品呈现出古色古香、典雅别致的韵味。传世文物有乌铜走银山水纹墨盒。

走银即镀银,乌铜走银即在铜胚上镂刻出精美的纹饰图样,然后在阴刻的纹饰内镀银或金,再将铜胚表面处理成黑色,使其在庄重深沉的黑底上衬托出银(金)光闪闪的灿烂饰纹,使工艺品显得雍容华贵,瑰丽多彩。

其造型奇巧,制作工艺精湛,特色浓郁,不但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也具有较大的商业开发价值。

2011年5月23日,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乌铜走银工艺始创于清朝雍正年间,距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据传石屏一岳姓铜匠在冶炼紫铜时,不慎将所戴金戒指落入所炼铜中,后来发现其所炼铜器乌黑如煤,遂在铜器表面錾刻花纹,嵌入银屑,制成了最早的乌铜走银。

乌铜走银制作方法先为岳氏兄弟创作,历代为独家经营,在生产制作中,岳家一直奉守着传里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保守观念。

民国时期,岳氏曾在昆明民生街开铺店生产经营出售乌铜走银器皿,至后期,因限于原料不足,生产逐渐萧条,技艺传至岳忠民,因岳忠民无子,只好把技艺传至郎舅苏继承。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金价飞涨,原料缺乏,加之制作乌铜走银成本高,价格昂贵,人民生活艰苦,即使有钱人家也无玩赏乌铜走银的雅兴,就这样,乌铜走银产品逐渐萧条,技艺也随之失传。百镀一下“大时代的梦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