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e小说网 > 乱世农家女 > 第五十六章:辍学

第五十六章:辍学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家中遭此巨变,于靖廉和紫苏而言,无异于塌了天。

想到大姐的惨死,靖廉就恨不得千刀万剐了那些害死姐姐的凶手。

带着紫苏连夜回了长乐村,在村口大姐被焚成灰烬的那棵歪脖子树下,两个孩子一边哭一边用颤抖的小手,一寸寸的将地上的炭灰刮起来,小心翼翼的放进一个瓦罐里。

靖廉知道,大姐一直以来都不喜欢这里,也曾说过待存够了银子就把家迁到一个山清水秀、没有战争和贪官污吏的地方,只是可怜的大姐没能等到那一天。

只恨自己没能快点长大,没有能力护大姐周全。

一想到这些,靖廉的心里就像生生被刀子剜了一般,疼的直不起身来。

捂着胸口,颓然的坐在树下,两个孩子哭了很久很久……

只是这悲伤的哭声却没能让铁石心肠的村民有一丝丝的自责和忏悔,有的只是围观和路过的村民们脸上写满“咎由自取”四个字的冷漠。

一手抱着大姐的骨灰,一手牵紧紧握着小妹的手,靖廉先是去了林二壮家,从卧榻上的林二壮和一边自责哭泣的二壮婶口中,了解到了事情的大概经过。

对林二壮一家,靖廉没有办法去责怪他们什么,毕竟事情不是因他们而起,只是有些感叹人走茶凉,大难来临之时,大多数人都选择自保,又有谁会像大姐这般憨傻,拼了命的也要保护别人,死后就连骨灰也无人收拣。

两个孩子又去了里正家,面对一村之长,虽说权力不大,但号召力却不是自己这一个九岁的孩童所能及的。

强忍着快要掉下的眼泪和满腔的愤怒,耐着性子听完里正述说的所谓事情的经过,没有再替大姐辩解一句,只是眼中有冷芒闪过,盯着里正的眼睛,一字一句掷地有声:“有句话劳烦里正帮忙转告乡亲们:人在做,天在看!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里正原本一本正经的脸上顿时一片青灰,气得青筋爆出,怒指靖廉:“你……”竟一时语结。

靖廉不去理会里正,带着小妹转身离去。

……………………………………………

抱着大姐的骨灰,两个孩子在乌池镇通往书院的那条空旷的镇道上,漫无目的地转悠了大半天,却又不知道往哪儿去。

如今已是无家可归,大姐的骨灰要葬在哪儿呢?两个孩子犯了难。

踌躇间,不知不觉竟沿着街道走到了许家大院。

想到昔日,许老爷去书院探望同窗许淮山时,常顺带着给兄妹俩带些糕品点心和文房用具之类的东西……曾得到过许老爷不少的关照,如今走投无路之际,便叩响了许家的大门。

许老爷听闻茯苓惨死的噩耗,惊的从椅子上“腾”的一下弹起来,禁不住老泪纵横。

从许老爷处,靖廉得知大姐在炎城购置了宅子,想必大姐早有打算要离开那置她于死地的长乐村吧。

许老爷问到两个孩子今后的打算,想到大姐已不在人世,没有亲人也没了经济来源,如今再继续读书已是不可能,靖廉便决定和小妹一起,带着大姐的骨灰,去炎城。

靖廉谢绝了许老爷要资助兄妹俩继续读书的好意,毕竟许家今非昔比,又怎能去拖累许老爷一家。

回书院打点了行装,在先生和同窗们的依依惜别中,两个孩子望着渐行渐远的书院和那些可爱的同窗,哭成了泪人儿。

紫苏这一走,孙碧柔伤心的连着好几天茶饭不思,直嚷着要把她找回来。

在紫苏心里,这孙碧柔不仅仅是自己的同窗,更是良师益友。她虽出身大户人家,却丝毫没有富家小姐的做派脾性,对待紫苏就像是大姐姐一般。紫苏对她是既敬佩又羡慕。

孙院长和众夫子也很是为靖廉和紫苏这两棵好苗子的辍学而扼腕叹息。成其是那靖廉,操守品性正直良善不说,才九岁就一次就通过了童子试,这在整个镇上还是头一个。若是再用个几年功,考取个秀才也不是难事……这孩子,前途无量,可惜了。

只是这两个孩子如今家中遭逢巨变,受打击是自然的,更现实的问题是衣食住行等一应生活开支没了着落,束修更是没办法凑齐。

若是短期的帮衬,孙院长倒是可以与众夫子一起凑些银子,可这毕竟是长年累月的,任谁也无能为力。

……………………………………………………………………………………………………………………

小兄妹俩抱着大姐的骨灰,站在炎城那处偌大的宅院中,望着一应俱全的生活用具,黯然伤神。

大姐心细如发,把后路都想好了,只是棋错一着,为那些不知感恩的人丢了性命实在不值得。

把大姐的骨灰安放在正堂,靖廉步行去了离宅院较近的一家棺材铺子,用身上仅有的银钱买了一口骨灰盒子,又托棺材铺掌柜的用松柏树刻了一个牌位,打算把大姐的骨灰和灵位暂时安放在炎城的家中。

待自己强大起来的那一天,一定要带着大姐和小妹去过上好的生活,到时候再寻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好好安葬大姐。

住在大宅子里,出行有马车代步,可是手头没有银子,一时之间吃饭成了大问题。

孙福知道了茯苓的死讯后,对这小兄妹俩的处境也很是同情,便建议两个孩子先把马匹和马车卖了,换些银子用于生计周转,无奈靖廉却态度坚决:“大姐生前置办的一应物件儿,一个也不能变卖,即便饿死!”

为了谋生,靖廉虽只有九岁,一无手艺二无体力,有的只是肚子里喝了几年的那点儿墨水,却拿出了一个哥哥的担当:让小妹看家,自己从宅子里搬了张案几,在城南**相对聚集的一个街市口,摆个小摊儿,代写书信。

炎城虽不大,但识几个字的读书人却也不算少,只有不识字的穷苦人家才会找人代笔,与家人写封家书报平安,与友人写信互通有无。

既然央人写信的都是穷人,那代笔的资费也就高不了。靖廉给人写封信,无论字数多数,一律10文钱。

如今的炎城里,一个杂面窝头也要50文,10文钱什么也买不到。

积少成多,一天写个十封信就能买两个窝头垫肚皮,靖廉心想。

可是等了一整天,愣是没开张,一个大子儿也没赚到。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按常理儿说,不应该呀。越是时局不稳,越是担心家人的安危才是啊,靖廉百思不得其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